张钢的办公室里贴满了他为《猫和老鼠:星盘奇缘》(以下简称《星盘奇缘》)设计的分镜照片,能容纳30人的办公室里密密麻麻摆满了电脑。五年来这些电脑的“主人”们没有休过完整的周末,如今电影上映,他们终于能放一次大假了。
在电影制作的五年间,墙面上张贴的这几百张分镜曾让张钢十分痛苦。作为导演,他甚至一度担心这个项目“黄了”,好在最终它们都出现在了华纳兄弟与中影集团联合投拍的《猫和老鼠》大电影——《星盘奇缘》中。
导演办公室贴的分镜图。摄影:李晓天
5年前,他离开了号称国内动画电影行业“黄埔军校”的青青树动画,创立初心映画,头一年就收到了华纳兄弟要投拍《猫和老鼠》大电影的消息。彼时国内动画电影行业尚未出现《哪吒》系列,一切都还在萌发阶段。
在他看来,这不仅是一个为公司谋发展的绝佳机会,更是一个去海外“秀肌肉”的舞台,“过去几年中国的动画电影制作已经很成熟了,跟我们合作的工作室也攒着劲想让外国人看看水平。”张钢说。
但他和制片人杨劭靖都没料到这条路这么难,跟国际头部公司合作,此前并没有多少可参考的范例,甚至于连付款流程都要去摸索,更别说期间还经历了华纳兄弟组织架构调整等临时状况。
到今年8月2日上映,张钢数次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,就连网络上的“差评”他都没那么在意了,除了说他们“圈钱”之外。
这个网络梗往往针对那些制作周期短、品质不高的电影,但张钢说自己从没休过周末,过年都在日夜赶工。尤其今年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上映让国产动画电影市场空前红火,他和华纳兄弟都想着趁势把影片在暑期档“端出来”,更是没日没夜地干。
然而赶节奏的动画电影可不止《星盘奇缘》一部,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《浪浪山的小妖怪》和国产大IP续作《罗小黑战记2》先后登陆院线,这让主打“少儿”和“合家欢”的《星盘奇缘》在票房上落了下风。
但张钢仍然对片子充满期待,“虽然有观众对片子有质疑,但没有一个人说电影质量不行,后续电影还将开启全球上映,如果票房可以的话,说不定还会有续作。”
过去5年间,初心映画团队从最初的30人到巅峰时期的近500人参与项目,每个人都抱着在这个全球顶级IP上展现自己实力的心态。从最初的片子被打回,到如今得到了华纳兄弟美国团队对动画表演还原度的高度认可,个中艰辛只有张钢和团队明白。
杨劭靖将这个过程形容为“国产合拍动画电影从0到1的一步”,相较于票房,或许这个“从0到1”的意义更值得被关注。
“现在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这么好,我相信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我们这种形式的合拍片出来,那我们走通的这条路就很有价值了。”杨劭靖说。
“对我来说,这个片子能上映就是成功。”张钢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。
“初心”
在与杨劭靖合伙创立初心映画之前,张钢曾参与制作了中国第一部称得上“成功”的院线动画电影——《魁拔》系列,从2011年《魁拔1》的美术导演,到2014年《魁拔3》的总导演。尽管在票房上没能收回成本,但这是在大荧幕上第一部面向青少年的“热血”动画电影,收获了超出想象的口碑。在豆瓣上,《魁拔》三部曲评分均超过8分。
也是在青青树动画,张钢第一次参与了国内动画电影工业化流程管线的设计。他说过去中国的动画师大多在给日本动漫公司画“飞机稿”,这是一个偏中后期的制作环节——日本动画公司提出要求,把画稿打包用飞机运到国内,国内的画师开始制作,通常要在一天内把画稿再运回去。
张钢 来源:受访者
而青青树动画通过研究日本动画片的技术,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态。“当时公司160多个人为了保持人物一致,提出了一套很标准的工业化流程,比如镜头透视数据、开角数据,拍摄时的前景、后景、人物大小比例等,我们都是算好了再给后期。”张钢说。
他曾提到《魁拔》三部曲各有难关要攻破:《魁拔1》是首次在大荧幕上出现写实类的动画电影,所有技术都是现学;《魁拔2》面临着2D转立体的技术难题,当时国内只有一个人参与过《狮子王》项目,有过相关经验,但由于成本原因,青青树动画最终还是靠自己完成了转立体;《魁拔3》则要求在有限的成本内做出“特效大片”。张钢说,从入行第一天起,他就是在解决各种难题。
除了给动画电影市场注入了新动力,《魁拔》系列还为行业培养了不少人才。《长安三万里》导演邹靖、《大鱼海棠》副导演裴斐,以及《姜子牙》导演李炜都曾是团队成员。
然而叫好不叫座的《魁拔》系列还是断档了。2017年,青青树动画联合创始人、《魁拔》系列总制片人武寒青去世,后续影片宣布无限期延期拍摄。
这对张钢是一个巨大的触动,他说《魁拔1》投资了3000万元,票房仅收回了300万元,该片导演王川把家里的房子都抵押了,但这对电影制作来说仍是杯水车薪,武寒青也为了找钱积劳成疾。次年,张钢就选择了自己创业。
初心映画接到的第一个大项目是与导演杨凡合拍他的短篇小说集《继园台7号》,这部影片邀请了张艾嘉、蒋雯丽、吴彦祖等明星配音,也成功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“最佳剧本奖”。
张钢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,他也提到这个奖项给后来华纳兄弟“倾心”于他,提供了一点助力。
“像”
2019年,张钢因为其他项目去找华纳兄弟投拍,听说了《猫和老鼠》大电影这个项目。华纳兄弟总部想在这个超级IP85周年之际,落地一部作品能在新一代孩子群体里得到延续,也想借机拓展中国市场,于是在国内展开了一场“海选”。
这对刚成立公司一年的张钢来说是个好机会,他早就开始琢磨中国动画电影的水平拿到国际市场上到底成色如何。而且,杨劭靖也有在迪士尼工作的经历,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去竞标。
张钢想到的是让“猫和老鼠”融入中国文化,于是他设计了“屋脊兽”的形象,借由一场阴差阳错的穿越故事,将“汤姆猫”和“杰瑞鼠”放进中国神话的叙事体系中。一开始,华纳兄弟就被他这个概念吸引了,几乎每个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都曾看到过故宫房檐上伫立的神兽,却没有哪个导演做过相关的故事。
几轮筛选下来,张钢凭借剧本创意、四部院线电影的经历和国际奖项,最终中标。这个项目太重要了,公司本来规划好的其他项目几乎都停滞了。“这是华纳最顶级的IP了,而且是这个IP第一次拍动画电影,华纳兄弟美国总部的高层是亲自审片的。”张钢说。
对于这种量级的IP,华纳兄弟的管理非常严格,对制作过程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“像”。
这个乍一看挺容易的事情,却让头一次接触国际大IP的张钢吃尽苦头。“对观众来说,动画电影与原作‘一样’是基本诉求,但要让这两个85年前的形象‘活’起来并不容易。”张钢说。
杨劭靖最能理解张钢为了“像”付出了多少功夫。项目进行到半年的时候,他们曾经向华纳兄弟交过一稿,那一稿就是因为“不像”被打了回来。从二维到三维,相关数据、素材积累几乎没有,都是从零开始。
“过去日式动画电影基本都是pose to pose(姿势),几个动作衔接而成,但美式动画的动作幅度特别夸张,尤其是‘猫和老鼠’有大量的挤压拉伸画面,这个在技术上是很难实现的。”张钢大量地画稿,从建模开始就一遍遍修改,他自己估算画了约10万张。“在三维中,可能你从正面看是像的,但是侧面或者后脑勺就不像了,我们就要重新修改。”
国内做过美式动画的团队也极少。“现在耳熟能详的美国动画电影,它的表演动画师已经比较固定了,也变成了‘技能包’的一个组成部分。但是国内做这种夸张类型的团队非常少,我们内部也经历了一个磨合和培训的阶段,对第一稿做了翻天覆地的修改,这一块还是挺烧钱的。”杨劭靖说。
来源:受访者
前期很长一段时间,张钢的主要工作就是琢磨如何让三维的人物形象更贴近原作,如何让动画表现更美式,为此,他和团队一起设计了一套“C字曲线模型”。这套模型包含了手部和身体的拉伸程度,头部的角度和位置等一系列数据变化。以至于电脑特效师都要跟着练习手绘,张钢觉得如果这个环节缺失,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“像”。
之后他用了3个月时间,密集培训了合作的40家工作室。为了在“像”上有更统一的认知,他养成了一个工作习惯,严格要求自己在一天之内回复工作室的邮件,而且要给出特别具体的建议和想法。
这还只是形象层面,张钢还要追求好莱坞式的表演效果。他对标了2023年上映的《超级马利欧兄弟》大电影,逐帧分析了这部电影的色彩和场景,从这个现象级别的合家欢大电影中汲取了很多细节想法,比如“不能出现一个黑色场景”。
这让杨劭靖苦不堪言,“我们经常battle(争辩),可能这是全天下导演和制片人共同的矛盾,导演要对创意负责,我要对出品方负责。我就经常说你花钱去做这么一个色彩或者道具细节,真的有必要吗?他还是坚持要,我们就吵得互相情绪都很激动。”
艰难上映
毕竟团队磨合那么久了,攻克技术上的难关只是时间问题。更多的挑战实际在制作之外,有些事不是张钢和杨劭靖能左右的。
“前3年,我们的时间主要消耗在剧本打磨上了,虽然在进度上看起来没推进多少,但实际上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。”杨劭靖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
杨劭靖 来源:受访者
动画电影领域的合拍片并非没有先例。2019年国庆档,东方梦工厂首部原创动画电影《雪人奇缘》终于在国内上映。东方梦工厂是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美国梦工厂合资成立的公司,资源禀赋算是顶级。制作班底也是以海外团队为主,但即便如此,制作周期仍长达7年。
当年影片制片人苏珊妮·伯尔基(Suzanne Buirgy)在接受采访中就提到,中美合拍片的难点在于“沟通成本”,“我们在特效制作过程中和东方梦工厂持续沟通了很长时间,因为时差的原因,但是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。”
杨劭靖也感同身受,他说由于时差和假期错位等原因,合拍电影的沟通成本比国产动画电影高出不少,而且《星盘奇缘》的沟通难度还不止于时差。
项目的进度和节奏并不完全由制作团队来掌控,因为牵扯到华纳兄弟美国和中国两个团队的工作。很多时候,一个剧本分镜的汇报都要等几个月时间。这对于创意和创作流程来说,影响不小。
这个问题到2023年才有了很大改善。据媒体报道,当年9月,华纳兄弟在亚太地区进行了组织架构重组,中国区的电影院线发行及营销业务将由美国总部直接管理与运营。
沟通交互顺畅很多。张钢说后期华纳兄弟美国团队的同事都学会了用微信,信息往来在一天之内就能收到回复,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。2023年底,项目正式进入了中期制作,上映时间压力随之而来,节奏进一步加快。
头一次面对跨国合作,虽然杨劭靖有在迪士尼工作的经历,但在具体落地过程中,他还是远远低估了难度系数。
最先难住他的就是付款流程,由于华纳兄弟在全球市场的庞大体系,杨劭靖连财务流程都熟悉了好几套,“华纳兄弟主要是在美国,但它们在亚洲各地都有分支机构,所以每一个事项跟我们对接财务流程的公司也不太一样,导致付款地址都是变化的。我们要做的准备工作比较多,需要把这些合规的流程向相关部门说明,跟国内公司合作就不会面临这些问题。”
美国公司的评估流程也不同。据杨劭靖介绍,国内动画电影制作通常只会在财务数据一个维度上进行评估,但中美合拍的评估要复杂很多。不仅要从财务数据、人员配置、制作周期等多个维度给出评估条件,还要在制作周期中按节点提交进度说明。“比如在某一个节点上,我们提交了怎样的东西,匹配怎样的财务和预算情况,都要进行详细说明。”这也令他的工作量大大增加。
不过张钢和杨劭靖都认同华纳兄弟的契约精神,“从我们开始准备这个项目之后,发生了这么多事,华纳兄弟始终没有中途撤出。对我们来说,这部电影能如期上映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了。”
谈及未来,他俩对这次“从0到1”的尝试仍颇有期待,张钢说即便因此导致公司在过往五年错失了一些机会,但未来当人们谈及初心映画时,会说这是跟华纳兄弟合拍过《猫和老鼠》的公司,这段经历在国际市场上会有很强的影响力。
杨劭靖则说目前国内动画电影市场很景气,想要投资的公司非常多,中美合拍片也应当成为其中一种重要形式。
“以前都是中国故事给美国导演拍,比如《花木兰》。《星盘奇缘》至少体现出了一件事,原汁原味的美式IP是可以交给中国团队去创作一个中国故事的。过去10年,我们其实积累了非常多动画电影的人才,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间节点去做这样的事。我们可能是第一个,但未来一定还有更多这类项目。”杨劭靖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