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 曹保平+郭麒麟,就这?……
首页 新闻资讯 娱乐新闻 曹保平+郭麒麟,就这?……

曹保平+郭麒麟,就这?……

曹保平是华语影坛少有的精品型导演,作品不多但佳作频出,《烈日灼心》《追凶者也》《狗十三》都有口皆碑。

8月23日,其《追凶者也》精神续作《脱缰者也》上映。

不仅有当红演员郭麒麟主演,此前曹保平更凭该片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,颇有大火的趋势。

现实却反差强烈:影片上映三天票房仅破600万,观众普遍差评居多,凤凰网院线经理预测总票房仅2600万。


这一回,曹保平不仅票房失利,连过往稳固的口碑也发生告急。

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

1、逻辑混乱,喜剧不是闹剧

生活不需要逻辑,但故事需要。这句话也许不绝对正确,但放在这个故事里,太合适了。

父亲“大义灭亲”,不顾真相把儿子关进少管所,只为磨练他一番的源头,为全片的荒诞不经定了调。

主线剧情放飞自我,主打一个不知所云。

前半段明面是个绑架案,但本质讲的还是家庭关系。从张本煜变秃开始,事情朝着诡异的方向发展——电影逐渐冷酷残忍,像《无人区》的翻版。

等你以为要悲剧收尾,却又稀里糊涂地变成大团圆结局。


很明显,《脱缰者也》想复制《追凶者也》的路子:犯罪悬疑+黑色幽默+方言特色。

但它变成了命题作文,所有的元素都被框定在这三个标签里,失去了《追凶者也》的自然野性。刻意而匠气,最终成为一锅风格混杂的大乱炖。

人物没有性格,情节莫名其妙,台词刻意喧闹。再加上明艳的色调,夸张的造型,破碎的剪辑。

一切都那么精致,都那么“电影”,结果就是过于虚浮,不接地气。

观众不相信这个故事,又怎么能看得进去呢?

2、父权符号化,为了反抗而反抗

从《狗十三》到《涉过愤怒的海》再到这部《脱缰者也》,曹保平一以贯之延续了他对“反父权”主题的探讨。

但《脱缰者也》的反父权,却成了贴在角色身上的标签。

为了反抗而反抗,为了主题而硬造冲突,失去了最该有的痛感。


《脱缰者也》里的父亲,只活在马飞的抱怨里,没有任何细节能让人看到他的复杂——情节勾勒出的形象,就是一个不会耐心交流,不能平等待人的加害者。

可影片的结尾,却要让观众跟着马飞意识到父亲来的用心良苦。

这在逻辑上,根本行不通。

如果说片中的男性都被符号化,那女性则完全被工具化。

妈妈和大姐,都是毫无主见的角色,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。

戏份较多的二姐,也只是父权的继承者,她像父亲当年一样,替马飞做各种决定。


更关键的是,作为“女性在父权体系里的位置”,在他们身上本可以写出更深刻的东西——比如大姐怕丈夫、二姐要顾着孩子,她们的掌控里藏着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奈。

可影片完全没提这些,只让她们当马飞反抗的背景板,用完就扔,连一点被父权影响的复杂感都没有。

“脱缰”本应承载的挣脱家庭规训的隐喻,彻底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,让电影最后看来只是无病呻吟。

对曹保平而言,《脱缰者也》确实是一部有失水准的作品。

它最尴尬的地方在于,想借着“脱缰”的劲头打破类型局限,却偏偏在讨好商业喜剧的套路和坚持导演个人风格之间拧巴拉扯。

到最后,电影本身变成了一匹野马,在叙事里乱撞,彻底脱缰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看完电影买周边!千亿级市场的“破圈”逻辑
下一篇
《东极岛》预测票房仅4亿“扑街”,“中国式工业大片”还有救吗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